旨味輕身飲食生活

slim,就要善待身體,日常飲食注意質量,一餐食燒賣魚蛋,一時沙律當一餐,營養攝取不足之餘,進食無定時腸胃不佳,削弱抵抗力易生病,體質慢性變差。西方營養學主張的均衡飲食,跟東方飲食智慧並無二致,靈活結合傳統飲食精神,與現代科學知識,做到不捱餓不偏食,建立良好代謝循環,通過均衡的營養配搭,健康有活力無愁走樣。

近年回歸自家煮食潮,正好擺脫過度倚賴外食習慣好時機,可是,現代速食節奏催生大量商品,超市一排排醬汁,林林總總預製食品,幾乎無一不蓋上「減鹽、天然、健康」標籤,花多眼亂,只要細閱包裝食品上的食物標籤,不難發現包裝上標語處處避重就輕,要遷就龐大消費群的大眾口味,現成加工食品不得不下重調味

天然食材本身多姿多采的味道被過度後期加工所掩蓋,吃得多讓人習慣過度潤飾的調味,忽略由山林土壤經歲月孕育出來自然而然的滋味最能觸動人的心靈,食欲滿足感並非來自量,而是質先行。

動植物成長有一定規律,按季節轉變選擇合時食材,就能吃到最鮮美的味道,運用適當保存方法及切法,既不破壞品質,也能展現食材多方面特性。如能善用食材之間的相融性,就可配搭出提升食味的組合。為延長食用期限以傳統發酵方法萃取食材精華,或以不同醃製方法貯存食物,方便煮食。

這種飲食智慧可於世界各地飲食文化中找到,從食物的天然味道出發享用大地的恩澤,當傳統和食文化最為突出,和食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於旨味(日文為うまみ)umami可理解為鮮味,組合成鹹、甜、酸、苦、鮮五味。

旨味存在於平凡的食材當中,得靠時間醖釀出來,海產經生晒、發酵,把海洋咸鮮味道濃縮,昆布、鰹節、魚乾皆成基本湯底材料。善用發酵食品例如味噌、醬油、味醂等做調味料,以傳統方法保存食物既天然,對身體也有益處,借助食物中酵素幫助消化代謝。

從中醫角度食物有五味,酸、苦、甘、辛、鹹,既形容食物的味道,兼說明食物的特性及功用,「五味調和」這一傳統保健的智慧相當重要,說明各種性味的食物都應該吃,和食跟中國飲食文化甚有淵源,飲食生活與健康關係密切,故此有「醫食同源」之說,傳統家常飲食基本以米飯,時令蔬菜、鮮魚、鮮肉及一碗清湯組合,貼近西方營養學推崇的均衡飲食比例

告別昔日高體力消耗進入靠腦力時代,釋放大量時間享受豐富副食品,充斥著高熱量低營養價值的速食包裝商品,輕易儲存過剩熱量,追求旨味的內涵啟發重新思考飲食的本質,規劃健康飲食生活,既保留營養要素,亦合符固有文化習慣滿足味蕾,才能養成持久可行的飲食生活習慣。